【創業漫談】《專家心法》網路創業 要強迫學習

轉載自2009.03.16 工商時報

【撰文/林祝菁】

「網路創業,不能只貪圖成本低,文字的堆砌及圖片的構思,都是重要課題。」甦活(SOHO)創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張庭庭說,要強迫自己學習,最怕對自己的東西沒感覺。 張庭庭表示,以張素鳳這個案子為例,張本來就想開一間店,所以到職訓局受訓,原本認為透過網路行銷成本可以壓低很多,但卻也就在此時遇到極大的困難。 她指出,中高齡失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對網路是陌生的,因此張素鳳吃了很多苦頭,而且網路行銷後,還得考量到後續的宅配問題,這些往往都是想作網路創業的人的盲點。

另外,張庭庭說,張素鳳的產品名稱原本只是單純地叫涼糕,沒什麼特色,後改名為水晶糕,更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但產品只有一項太薄弱,加上保存問題,因此該協會希望她能加入宜蘭產品的特色,進而發展更多的產品線。 她表示,創業是一個動態的東西,有很多的變化球,隨著市場的變化,產品、行銷策略都是隨時在變動,但行銷販賣的主軸不變,例如張素鳳強調的宜蘭特色,及吃的產品。網路門檻雖然很低,但文字的舖陳、圖片修圖都相當重要,這個案子原來也很擔心,雖然已經度過「地雷期」,但產品創新永遠不能停止,網站內容還要更加強。

張庭庭說,網路需要作的包括圖片、文字及與消費者的互動,這些雖然外面都有商業攝影或廣告公司可以代勞,但自己要學習,不然成本會拉高,最好「雙管齊下」,自拍產品或是請別人拍都行,尤其重要產品最好請專業人士拍攝,才能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關注,但畢竟不能所有產品都委外,成本會拉太高。另外,她也指出,文字的力道有時大於圖片,所以一定要激發出來自己的東西,最怕的是對自己的東西沒有感覺,強迫一定要寫,愈寫愈順,不要太低估自己的能力,需要把商業跟人文結合起來,不能老王賣瓜,也不要風花雪月。

【創業漫談】菁英族創業 先彎下腰修老闆學

轉載自 工商時報 2009/02/16

【撰文  夏幼文】

過年前,甦活(SOHO)創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張庭庭的公司準備搬家,正忙著打理時接到電話,是多年前聽過她演講的觀眾打電話給她,問她關於現在他和老婆都失業,想要創業該怎麼辦?張庭庭說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像這位觀眾已經50歲被迫創業的中壯年菁英越來越多,職場菁英被迫創業潮成為創業的新族群,卻是最無奈的創業新鮮人。

首見菁英被迫創業潮

過去創業者都是備胎型創業,也就是說有工作不急著投入創業市場,可以慢慢地籌備創業。但在金融風暴後,社會的菁英階級大量被裁員或是放很多的無薪假,職場菁英被迫提前思考是否創業,尤其是4 5歲以上的中壯年職場菁英如果找不到工作,無法回到職場,還有家庭經濟壓力,勢必要選擇創業。張庭庭說目前這波菁英創業潮是過去沒有見到的現象。

菁英白領的上班族被迫離開職場選擇創業,張庭庭說心態上有兩種,一種是過分悲觀認為就算是創業也是沒指望,另一種則是過分自信,認為自己很快就能創業成功,以過去自己的人脈關係,一定可以速戰速成。這兩種心態都很危險,對於創業來說都是不能加分的。

張庭庭表示,現在中壯年失業者大概領完各種政府的失業救濟金,約在失業6個月後被迫開始思考創業,因為回到職場的優勢隨著時間越來越少。

當很多人開始走進準備創業,才發現創業比想的複雜多了,靠過去自己在公司同一份工作所培養的才能,根本無法解決創業時會遇到的各種狀況。

很多人會以為過去職場上建立的人脈關係可以移植到創業上,認為過去累積的人脈一定會力挺捧場自己創業,但實情是很多中壯年創業後才發現過去來往的人脈關係,其實在自己離開職場後,也慢慢流失了。自己必須彎下腰從頭開始學起如何做起,開始修老闆學。

多年前,張庭庭創業辦雜誌,過去完全不在乎金錢的她,創業之後才發現每天為了調度資金傷透腦筋,收入與支出能否平衡,就不是過去單純作個文字工作者可以應付的。張庭庭說她花了3年的時間才將心態調整到一個創業經營者,而不再是一個職場上班族。

但現在要創業的人心態的調整恐怕不能花3年,因為沒有時間了,必須更快將心態調整到自己既是老闆也是小弟小妹的角色。自己要去跑客戶,要去跟客戶報價,要去發名片發傳單等等。這些都不是過去在辦公室吹冷氣,按時上下班可以想到的。

職場老鳥不如創業菜鳥

張庭庭建議現在還在職場的上班族,可以將心情調整到自己隨時可能會創業,讓自己處理事情的眼光拉高到經營者的角度上,而非只是一個上班族一個部門的小員工的想法。

張庭庭表示很多大企業的高階主管被迫創業,在創業路上是不如小企業的老闆,也就是職場老鳥不如創業菜鳥。因為他們過去都只管部分業務,而不是像小企業的老闆大大小小事都要親力親為。

創業老闆學的學分,張庭庭認為和IQ無關,是和EQ有關。有太多創業者對於老闆有過度的遐想,最後就是交了許多學費學會真正的老闆就是一步一腳印,裝闊擺架子都是創業的新手老闆常犯的錯誤。

創業者要想自己不是老闆,而是一個如何可以吸引消費者上門,自己能夠燃燒多大的熱情每天都開心做生意,每天都以消費者的角度來修正自己創業之路。

引用網址: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980318/employee-content-98021602.htm

【創業漫談】100,000元自己當頭家

轉載自 2009/08 Cheers 快樂工作人

撰文  祝康偉

最近幾個月,你是否發現街頭巷尾突然冒出許多早餐店、冷飲店、連鎖加盟店,甚至打開電腦,連網路商店數目也變多了?

失業率逼近6%大關,許多人求職無門,使得開店當老闆的比例大增,根據經濟部最新商業登記數字顯示,今年3月起,連續3個月的新開店數達到近一年來的高峰。

然而,景氣仍在低谷,復甦之日未定,許多人想創業,卻不一定拿得出數十萬元的資本,也有人怕投入多年積蓄,換得血本無歸。值此之際,不必憂煩資金的「無本創業」,似乎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點子。

甦活創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張庭庭認為,所謂「無本」指的是成本花費不到10萬元,或是周轉率極高,不需付租金、店面裝潢、添購昂貴生財設備與進貨囤貨的創業模式。

6種方式切入無本創業

依此原則,她歸納出6種「無本創業」切入點:

1.接案型:

以個人名義或工作室型態接案,例如:寫文案、翻譯或設計,靠的是創意、腦力與人脈。

2.創作型:

以特殊才藝取勝,例如:手工編織、街頭藝人,關鍵在於創意、專業是否獨樹一幟。
3.銷售型:

採取「買空賣空」模式,批貨成本很低,例如:傳銷、仲介、網拍、批發、擺攤,憑藉著創意、人脈與經驗累積。

4.諮詢型:

以自己所學,針對個人需求量身訂作,協助診斷與規劃,例如:創業顧問、企管顧問、命理師等,得仰賴專業、人脈與經驗才能出色。

5.教學型:

以技藝、知識傳授賺取酬勞,例如:才藝老師、汽車教練等,靠的是專業知識與豐富經驗。

6.苦力型:

無技術門檻,以體力、時間換取金錢,如:跑腿幫、快遞。

選擇以上任一種「無本創業」方式,要能真正成功,張庭庭以創業4要素:「本錢」、「本行」、「本事」、「本人」分析,因為少了「本錢」的支柱,「本事」與「本人」的重要性大增。也就是說,在創業過程中,你必須不斷墊高自己的專業與經驗,凡事親力親為,以腦力、體力、時間取代資金成本,才可能達到預期的獲利目標。

善用政府創業課程

「創業是精彩的地獄,一路上有刀山、有油鍋,你一進來就得準備當一個鬥士!」張庭庭輔導10多年創業得到如此心得。

她笑說,創業路上,8成問題都可以預測,尤其「無本」要能成功,面臨的挑戰更多,所以,包括勞委會、青輔會等政府機構,都開設免費的創業課程,目的就是教導大家避開一切可能的陷阱,專心經營事業。

但很多人忽略事前的學習與準備,一直要到真正創業後,才開始學會如何當老闆,不僅得應付這些可避免的「刀山」、「油鍋」,還得回頭對付層出不窮的小意外,即使勉強過關,在精力耗盡下,很快就會自我放棄。

引用網址:http://dgnet.com.tw/articleview.php?article_id=5906&issue_id=1197

【創業漫談】把夢想當飯吃 週末創業興趣變生意

轉載自2009/02/No.54期30雜誌

撰文 林靜宜、賴韋廷

景氣寒冬衝擊以往亮麗表現的科技業,相較於其他人,陳怡雯反倒老神在在。原因是早在3 年前,她就開啟另一份事業,平日是科技公司程式設計師,週末時,化身為造型磁鐵設計師,將對美食、手工藝的喜好轉化成創作動力,從各種美食節目、百貨美食街櫥窗⋯⋯尋找創作靈感,巧手捏製一個個逼真的食物造型磁鐵,同時,將造型磁鐵包裝成禮物,讓產品更顯精緻、討喜。

興趣成財源 網路幫大忙

陳怡雯以網路訂單為主,平均利潤約三成,每個月參加創意市集,一天進帳最高可達8 千元。71 年次的劉惠姍(飛飛)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在家族企業工作,為了排遣下班後的時間,2006 年底,從未拿過針線的她,學做手工襪娃,一「縫」就上癮,開始手工襪娃的創作之路。為了測試市場水溫,她將作品放上拍賣網站,週末再到創意市集擺攤,沒想到,迅速成為買氣指數極高的人氣王,她大受鼓舞,再接再厲,展現豐沛創作能量,至今已開發超過70 款產品。

經過兩年細心經營,手工襪娃為劉惠姍創造了每月近兩萬元的額外收入,她也成為響叮噹的手工襪娃達人,日前還受邀開設手工襪娃DIY 課程。像陳怡雯、劉惠姍這樣的例子,在日本稱之為週末創業。在經歷長達十多年的不景氣,日本出現了上班族利用週末時間,結合網路工具,將興趣商業化的風潮。

其實,台灣亦有不少週末創業族群,他們以低成本、低風險為自己創造第二份收入,甚至因為有聲有色,乾脆辭職,從週末創業轉為全職創業。

原本是外商公司職員的蕭妙羚,因為對造型有興趣,進修相關課程之後,開始於周末從事新娘化妝工作,一個案子約有8 千到1 萬元不等的收入,在穩定經營一年多後,她見造型事業蒸蒸日上,決定辭職,成為專職造型顧問,短短幾年內,近千萬元的房貸還清一半。

週末創業 成功的門檻

不過,週末創業看似簡單,實則要掌握四個關鍵點,才能提高創業的成功機率,更重要的是,不要讓週末事業變成個人的另一個工作負擔。

關鍵點 1 「興趣」就是主力產品

週末創業的精神是在正職以外的時間,投入少許的資金創業,如果不是本身感興趣的事物,容易半途而廢。

以陳怡雯為例,因為是興趣,才能在耗腦力的程式設計工作之餘,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從巧克力、水餃、麻糬、蛋糕、紅龜粿……充分發揮研發精神,例如:為了做出逼真的水餃餡,她試過不同方法,甚至將樹脂土丟進果汁機打碎,弄壞了果汁機也樂此不疲,因應過年,還開發一系列年菜磁鐵應景。

作家村上龍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人做著自己喜歡、也適合的工作,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另一種人做著自己不喜歡、也不適合的工作,過著懵懵懂懂的生活。只是,如何找到自己喜歡,又會做,且具獨特性的創業點子?建議可以「五問」自我檢視。

第一、先問自己最想做的事是什麼?第二、有什麼事可以強烈吸引自己的注意,連續說上半天都不會累。第三、想做的事是自己會做的事嗎?拿手的事是自己想做的嗎?第四、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是否符合現在或未來趨勢?第五、能否找出商業模式?

經由以上的5 個問題,找出自己能商業化的興趣,持之以恆,寓「興趣」於「創業」,才有可能玩出一門好生意。

關鍵點 2 ¢打造個人品牌,讓產品有故事

週末創業的興起是因為網路的普及讓創業變得簡單,只是在琳瑯滿目的網路業者中,為何大呼不賺錢者不計其數?

「因為沒有個人品牌,」SOHO 協會理事長張庭庭認為,小額成本、資源不多的微型創業者更要有建立品牌的企圖心,否則容易消失於市場洪流之中,「要有所區隔,做別人沒做過的,或是同中求異,雖然是做同種產品,但有自己的特色。」

週末創業因為有正職當後盾,不會有大太的經濟壓力,只需以細水長流的方式,慢慢打造事業品牌。「讓產品有故事、有靈魂,培養小量但固定的客群,生意往往可以長久,」 張庭庭說。

劉惠姍的飛飛襪娃以精巧紮實如車縫的品質、能撫慰人心的形象而出名,曾有位小男孩因為劉惠姍的襪娃,克服無法午睡的問題。

喜歡動物的她常以森林小動物為主角,運用各種表情訴說不同故事,搭配時尚的服飾、配件,創意十足。拍攝產品照片時,還會加入擬人化劇情,如帽T小馬偷看餐盤裡未吃完的餅乾與果汁,令人莞爾的喜劇式幽默,讓她擁有死忠的飛飛迷。

一針一線縫製的襪子娃娃,不同表情訴說不同故事,讓原本朝九晚五的劉惠姍,成為創意市集與網購的人氣買氣王。

不必簽名的獨一無二

「她的襪娃充滿生命力,雖然造型不同,上頭也沒簽名,但你就是知道那是飛飛做的,」收到朋友送的飛飛襪娃,如今是忠實顧客與學生的「Hola 麻」形容。

此外,劉惠姍的客製化能力廣受好評,獲得奇摩賣場裡百分百的正面評價。近兩百個買家回應中,充滿類似「超級感動的,完全是我心裡想要的樣子!」,與「寄件迅速,包裝得真好」等感謝與讚賞,在在說明經營者的用心與敬業。為了讓主人有參與感,她提供訂製服務,讓客人可以自由選擇造型與花色,買家也可以自己畫好設計圖之後,交由她手工完成。

「雖然是part time,但投注的心思必須是百分百的,玩票心態一定無法成功,」張庭庭強調,創業最忌諱一窩蜂,有時看似安全,大家都做的創業方式其實最危險,「像know-how 由別人提供的加盟店不見得可靠,而且很多加盟主太短視,沒把力氣用來經營品牌。」她認為,品牌有生命週期,品牌擁有者才能主動調整,更新品牌內涵,「加盟畢竟是別人的品牌出力,自己的品牌才是真正的事業。」

巧手捏製每種不同點心的造型磁鐵,內餡外皮毫不馬虎,陳怡雯無師自通,卻又志氣昂揚,以出師專精為創作目標。

關鍵點 3 ¢獲利秘訣:純作品進階為商品

主張個性與創意的勢力當道,週末創業特別適合有熱情的手工創作者,透過獨特、細膩的設計,找到商機,但是,若只停留在作品層次,離獲利還有一大段距離。既然要把興趣變生意,就要想辦法把作

品變成能獲利的商品,這中間需要有成本與市場行銷概念。

悅智全球顧問公司資深專案顧問駱玉盛觀察,很多人從興趣出發,過份主觀,重視自己的作品,缺乏市場考量,導致功敗垂成,「要有商業思維,貼近市場與消費者需求。」

「沒有經過精密的成本計算,只能算是經營作品。」張庭庭說,創意做出來的是作品,能量產的是產品,「可以被市場肯定,讓消費者買單,才是商品。」

嗜甜食的陳怡雯說,因為愛吃,捏塑美食,特別能掌握精隨。陳怡雯想方設法揣摩食物造型,連水餃的顆粒感都模仿的維妙維肖。

關鍵點 4 ¢善用網拍+部落格+創意市集,打開通路

找到想做、會做與獨特的創業點子,也將產品做出來了,接著是打開銷售通路。個人無法像企業砸大錢在實體通路上架,最省錢與簡易的方式是善用網拍、部落格,以及參加創意市集擺攤、店鋪寄賣等,結合虛擬通路與實體店面的各自優點。

虛擬通路的優點是彈性與廣度,且所花的行銷成本最低,讓上班族有時間彈性,在正職與週末事業之間取得平衡。

平日的工作天,應將心思放在正職工作上,藉由網路與部落格的便利性,兼顧生意。「我以正職為重,只放三成心力做磁鐵,」陳怡雯說,樹脂土在成型前得先靜置1 個月,耗時又耗功,她畫好設計圖之後,會規劃製作進度,妥善分配一周的空閒時間,「哪幾個晚上採買材料,或是集中一天完成包裝,不能影響正職工作。」

但是,只有網路據點,銷售又太過被動。實體通路的優點是深耕,能進行較主動的行銷活動,讓消費者能夠透過體驗,建立顧客忠誠度。

「有客人路過攤位,在我面前說買這個根本沒用,」這讓劉惠姍警覺,產品必須跟生活結合,她因此開發出襪娃時鐘、筆筒、明信片等生活系列用品,並在創意市集試賣,「7 個襪娃時鐘一下子就賣掉5 個。」除了在創意市集與大型活動擺攤之外,劉惠姍會於實體店鋪寄賣產品,從多方管道與消費者進行溝通。

「創意市集像是產品發表會,讓大家知道我又有新作品了,有持續在經營。」不管再忙、再累,陳怡雯會利用週末不定期到創意市集擺攤。她認為,比起網路,經由面對面的接觸,不但可以親自解說作品的特點,還能從互動中了解顧客的需求,很多點子因此孕育而生。

應變不景氣的好方法

日本管理顧問藤井孝一觀察,大多數上班族常採取四個不正確的因應對策:一是換工作,但整個大環境低迷,新工作不見得比原來好;二是努力考取證照,不過,除了像醫師、會計師等特別行業,其餘被取代性高。三是兼差,如補習班導師、賣場計時人員,這類副業永遠只是副業,還容易因超時工作,影響正職績效;四是乾脆辭職,全心創業,這是風險最高的決策。他認為,兼顧安定與夢想的週末創業模式才是上班族應變不景氣的最佳對策。

面對不景氣,與其整日擔心自己會不會在下波裁員、減薪的名單之內,倒不如利用週末,試試把興趣變生意的週末創業,說不定,下個創業達人就是你!

營收虧損100%。經歷兩年慘澹經營,在品牌幾乎陣亡前,他踩煞車,回歸以網站銷售為主,並租下一間2 樓辦公室,分隔出產品展示間,「實體店面還是有必要,不放心的網購顧客可以來試戴。」

另外,多數經營者只看到眼前的市場需求,但需求可能是短暫的,熱潮過了就消退,週末創業者因為有正職作後盾,影響較小,若是全職的事業經營者,一不小心就全軍覆沒。

駱玉盛指出,以經營的重要性來看,市場大於人才,人才大於技術,全職經營者,更要有能力分析未來市場趨勢。

我想辭職,全心創業

週末創業是在正職工作之外,多一份收入,不過,若是全職經營事業,就要規劃更長遠周全。以手工創作者為例,若只是副業,產量可多可少,若是全職經營,如何擴大產量,並保有手工產品的獨特性就是一大課題。

駱玉盛建議,類似陳怡雯的手工創業者,可以開班授徒,培養核心技術人才,「多了更多雙『手』提高產量,」他指出,長期來看,為建立具體的品牌形象,還是要成立展示店,並開拓外銷市場,「像造型磁鐵可以開發台灣小吃系列,作為國外觀光客的伴手禮。」創業學領域全球知名學者傑弗瑞.提摩斯(Jeffry A. Timmons)指出,創業管理成敗關鍵就是創業家如何拿捏機會、資源與團隊,在過程中不斷調適、平衡與整合這三要素。從週末創業到全職經營,首先碰到的問題是,為求達到經濟規模與成長,多半要從單打獨鬥的個體戶,擴大為團隊領導者,轉變過程中,常會因衍生的人事與經營管理問題而失敗。

網路銀飾林立,「藍色拿鐵」卻屹立超過7 年,事實上,老闆陳建宇也曾因從個體戶變成團隊領導者吃足苦頭。他在自創品牌後8 個月,就賺得人生第1 個100 萬,之後,更嘗到月營收高達35萬元的甜頭,因而決定從一人網路公司,跨足實體通路,員工增加為7人。不過,他輕忽了領導團隊的重要性,業績直落落,又碰到卡債風暴與網路開店潮,最慘時,年週末創業之後藍色拿鐵老闆陳建宇以過來人經驗,提醒創業者必須從市場需求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利基點。

引用網址: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1494

【創業漫談】《避開創業五大霧區》創業很容易,成功很難!

轉載於2009/06 No.58 期 30雜誌

【撰文/30雜誌  林孟儀】

創業,已經成為去年金融海嘯發生以來,大學畢業生與被裁員的白領上班族,最重要的選項:就業冰河期既然求職不易,何不自己創業當頭家?

「被迫創業」與「創業攤販化」,正是這波創業潮的首要特色。創業顧問、企業講師協會秘書長桂世平指出,當前創業型態尤以加盟早餐店、冷飲店等「謀生型創業」為主流。

SOHO 創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張庭庭觀察,這波創業者不同以往,「屬於高階的白領精英創業潮,這些人在猝不及防之下被迫創業,容易欠缺評估、計畫,所以傾向選擇上手最快的低門檻創業。」

不過,她也讚許,願意放下身段去擺攤賣雞排的,都已經算是很實際的人了!

大陸人常說的「霧區」,就是以為看清楚了,其實迷霧並沒有被撥開;在這波創業潮中,究竟該避開那些「霧區」?

1. 創業,是長遠規劃或過渡方案?

時下年輕人多半選擇低門檻的創業,只求眼前餬口,缺乏企圖心。

「我鼓勵年輕人創業,起步很低沒關係,但是你的眼界、志向要高,」醫療設備商捷威科技董事長、也是青創協會資深顧問的游朱義憂心地指出,創一個企業和開店、擺攤,格局真的「差很大」!

「台灣下一個年營收千億的企業,不知道在哪裡?」他感慨,政府急於拉抬就業率,加上新聞媒體有誤導之嫌,使得成功被定義為眼前的成就,時下年輕人創業較欠缺深度、視野和格局,「年輕人現在都種檳榔樹,大水一來就淹死了,老松樹沒人要種!」

游朱義認為,近3 年電視新聞報過的創業成功案例,營業額加起來可能還不及隨便一個上市公司;「有沒有人告訴年輕人,營業額幾百億的跨國公司,要怎麼規劃?從何做起?年輕人創一份事業,請先去研究全球市場有多大,而不是去夜市看。」

奧圖碼科技總經理郭特利也指出,「你賣炸雞排,跟夢想成為炸雞排連鎖店大王,是兩回事!炸雞排可以是短期解決就業的方案,但重點是你的大方向在不在?」他建議,未來想成為香雞排大王,就得學習連鎖店的經營管理;若仍希望進大企業工作,或許晚上炸雞排,白天得去進修,才能朝長期目標趨近。

的確,年輕人創業慎始,無需妄自菲薄,也不該只挑軟柿子吃。在創業之前應捫心自問,這是長遠規劃或過渡方案?出發點與大方向不同,將決定創業的格局與成敗。

2. 謹慎評估創業「三本」

才智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朱燦然指出,決定創業後,選擇產業特性、發覺市場空缺,了解自己的能力、專業、背景、興趣,更不可免。怕熱就不要進廚房。桂世平舉例,總睡到日上三竿的人,卻想開早餐店;不注重打扮的人,卻要賣流行商品;喜歡自由的人,卻加盟得長時間顧店的便利商店,都註定難以成功。

甫獲得國內健診第一品牌殊榮的哈佛健診中心執行長王欽堂指出,「創業有『三本』:本錢、本能、本事。」亦即資金、適性以及專業知識;年輕人挑選技術門檻低的創業,或許本錢低,但本能和本事這兩項要件則欠缺考慮。

「創業的人最害怕的就是放棄,如果你選擇一個沒有興趣的工作,放棄的速度就會比人家快;如果有興趣,遇到難處,也會堅持久一點,」國內最大美妝時尚網站FashionGuide 創辦人謝攸升分析。

1997 年,謝攸升成立FashionGuide 不久,2000年因網路泡沫而倒閉,他堅持網站經營不斷線,苦熬4 年逆勢再起,去年獲日本伊藤忠商社投資,開始進軍對岸。看不少年輕人創業一窩蜂做網拍,謝攸升問:「你的進貨來源、審美觀、挑貨能力,是否有獨到之處?創業最怕隨波逐流,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是最好的開始!」

3. 預設資本規劃,設停損點

在創業三本中,「本錢」事涉縝密的財務規劃和風險評估的能力,創業者最容易錯估、誤判。《創業搶鮮誌》總監邱建樺提到,創業除了裝潢、進貨、店租押金等開辦費用,還須預留3 個月至半年的營運週轉金,才能熬過可能毫無營收的草創期。再來,創業者容易犯下投資錯置的錯誤,撐不過起步期,銀彈已用罄。張庭庭舉例,有位白領創業者拿出500 萬元資金欲生產客製化T-shirt,但光買機器就花掉400 萬元,剩下的100 萬元花在其他物料、人事之後,根本無以為繼。

創業離成功多遠,沒人知道,但從財務規劃卻能看出來。專門輔導創業者做資本規劃的游朱義點出,「資本耗盡前,如果沒有達到損益平衡點的七成,就該抽手。」意即月營收100 萬元才損益平衡,在資金快燒完前,如果營收已有70 萬元,「表示差臨門一腳就快損益平衡,還可以借錢撐一下!」創業一定要會做資本規劃,知道自己有多少能耐,控制風險、設停損點,就算失敗了也在可承受的範圍內。

4. 放下身段,凡事「校長兼撞鐘」

資金不到100 萬或團隊5 人以下的都屬於微型創業;張庭庭指出,這波創業者資金多在20 到50 萬元之間,投入微型創業必須放下身段「校長兼撞鐘」,充實多種基本技能。

「不管你過去經歷多顯赫,微型企業就是要穿草鞋,沒有穿皮鞋的條件;是打游擊戰,不是組正規軍。」她直言。某大企業高階主管去年被裁員,創業後卻留戀指揮眾將官的場面,小生意卻聘了10 位員工,資金很快耗盡,員工也走光。他請張庭庭推薦兼職的企劃人員,「我說我立刻推薦,就是你自己!你要學怎麼寫企劃!」張庭庭當頭棒喝,讓這位創業主認清現實,開始上課學寫企劃。

她強調,微型創業主對「產銷人發財」無需樣樣精通,卻都要略懂皮毛、自己也要能跳下來做才行。以財務而言,要知道計算成本、毛利率、如何定價等,簡易版的財務管理就足夠了。

5. 合夥創業,建議簽訂投資協議書

這波創業潮中,新鮮人與白領被迫創業者,通常手頭資金不足,容易合夥創業。張庭庭強調,合夥人價值觀要一致,「專業、個性、角色則最好互補,不然合夥創業將是一場災難!」

游朱義建議,合夥創業最好登記成立公司,但公司法仍有模糊地帶欠缺規範,宜另起「投資協議書」,仰賴民法來保障、補強。

例如,總經理任用股東親戚、或向股東親戚進貨,都不違反公司法。因此可另在投資協議書裡明訂:總經理不得僱用任何股東的三等親,股東不得作為供應商銷售材料給公司等,切斷裙帶關係。此外,創業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但最後賺的錢卻是投資人的;因為法律規定,獲利是按股權比例共享,專業經理人通通倒楣,造成投資與經營團隊的對抗。

「公司開始賺錢,往往就是分家的時候!」游朱義指出,「如果總經理是只有5%股權的小股東,一年幫公司賺一千萬元,按比例只能分到50 萬元,心有不甘可能就把團隊人馬都帶走。」

游朱義強調,投資協議書一定要訂出經營團隊的紅利,一般約為獲利的10 到15%,讓有能力的人即便不是股東,也願意為公司賣命,「獲利也要能共享,合夥才不會有紛爭!」

「創業很容易,成功很困難!不要讓自己變成一隻被煮熟的青蛙!」張庭庭說。在最不好的年代創業,懂得避開創業霧區,才能更接近成功一步!游朱義建議在資本耗盡前,如果沒有達到損益平衡點的七成,就該抽手。

轉載網址: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06&f_SUB_ID=390&f_ART_ID=197833

【顧問說書】一九巴奈的憂慮

個案姓名:林秀珠

事業名稱:一九巴奈工作室

營業內容:串珠、包包編織、貝類飾品

營業方式:產品銷售、手藝教學

營業據點:金山老街攤位、萬里工作室

開業時間:近1年

月營業額:5萬元以上

基本員工:2人 (林秀珠與其子)

金山老街的一九巴奈
金山老街的一九巴奈

經營狀況:

秀珠在公益2.0專案的支助下,於去年底購入了些生產設備,也在金山老街租了個攤位,開始了她的創業之旅。一九巴奈 (秀珠的攤位) 位金山老街通往停車場的巷道上,這邊假日遊客如織人潮穿流,但平日則來客零星往來寥落,週間與價日的營收竟可有4-5倍差距之譜。

雖然每週淡旺的輪轉如雲霄飛車般,但秀珠早已習慣了此種起伏,也懂得掌握空悠善用輕閒,並持續投入創作與接單量產的工作。別人在懶逸喀牙中度過,而她卻兀自樂轉得如陀螺般的飛快。而日子就在工作室與店鋪的往返間,在忙碌生意,接趕訂單,持續創作與開班授課中悄逝。

一年一度的豐年祭又來臨,攤位生意日漸興隆,創作新品接連代出,訂單生意生機處處。但,沒有人手可以投入支援的窘境,卻是秀珠持揮之不去的憂慮….

顧問評語:

從貝殼手工飾品創作建立起自己的知名度,林秀珠的天份為自己在眾多原住民手工創藝創作的紅海中,尋得了一處立基之島。而公益2.0的及時雨則讓她有機會為自己築起一個發聲的管道,備妥向前衝刺的動力。

一開始不熟悉市場狀況,秀珠努力叫賣著,卻也還人客稀落營收慘淡。甚至曾為了攤平房租,賺個生活,還得去批些水果來搭和著販售。還好堅忍異常且觀察力敏銳的秀珠,很快地抓到了當地市場的脈動與特性後,迅速調整自己的產品組合,營收也逐漸步上軌道。

原本一九巴奈符合市場路線的自製產品並不多,所以秀珠找了許多同業供應商來寄賣充場面,雖然對整體店面的營業額稍有貢獻,但對實際收入的幫助卻助益不多。為此秀珠自己下決心苦學串珠與編織技藝,隨著新產品新款式接二連三地推出,不但獲益狀況獲得頗大改善,營業額也因此提昇不少,甚至開展了一九巴奈小量接單生產的事業。而此時一九巴奈工作室的努力與成果更獲得當地社區居民的認同與支持,於是秀珠開始在社區進行串珠編織教學,其事業也在教學相長中不斷的成長茁壯。

但現今事業的主要幫手-大兒子要去當兵了! 這對人力吃緊的秀珠來說,有如芒刺在背。眼見今年的豐年季已至,社區教學人才培養緩不濟急,家人朋友卻另有所展… 建議徵尋至少可以打理店務並協助簡單維修的合作夥伴,是秀珠目前可以趕快著手的最適解套方案。

〈文/盧宥仁/甦活創業管理顧問公司副總經理 /SOHOMALL風格品牌市集共同創辦人 網址:www.soho.com.tw〉

【創業漫談】梅迪奇創業模式引領風騷

過去的創業者,只要想辦法在某個特定領域中做到最好,就會成功。因此有專家強調所謂創業四本-本人、本錢、本事與本行。意思是本人親自打理,本錢要足夠,要有經營本事,而且要從事自己有把握的本行。隨著數位時代來臨,新的商機﹑新的通路﹑新的科技﹑新的服務方式﹑新的商業模式紛紛冒出頭來,『四本』顯然面臨挑戰。 首先,『本人』當然責無旁貸,但這個時代不能流於單打獨鬥,要與『別人』結盟,還要善用『高人』指點。其次,『本錢』固然少不了,但現在投資『小錢』也可以有大作為,尤其智慧資本比金錢資本還要重要得多。再來,『本事』絕對少不得,而且光靠一樣本事絕對不夠,最好十八般武藝多練一些,還要多研究『時事』與懂得客戶『心事』。至於是不是一定得走『本行』,證諸許多成功案例,反而不盡然。當各種疆界藩籬打破了,業種業態重新洗牌,這個時代的創業者更需要透析環境後劃地稱王的氣魄﹑與運用科技重新排列組合的手法。 『博士工程師與薩克斯風專家』、『記者、中醫師與風水師』、『催眠師、占星師與插畫家』、『設計師、夜市剉冰女王與創業導師』…愈來愈多二合一、三合一甚至是雞尾酒創業的新組合紛紛出爐。無所謂『本行』,而是『跨行』或『打破360行』。 十五世紀義大利有個梅迪奇家族,他們出資出力,把雕刻家、科學家、詩人、哲學家、金融家、畫家和建築家等匯聚在佛羅倫斯,並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彼此碰撞、學習,打破不同範疇與文化的界線,因此引爆出一個充滿新觀念的全新世界,後人稱為文藝復興。這是「梅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一書中引用的一段歷史典故。作者Frans Johansson把不同領域交會的地方叫做交會點,把交會點爆發出來的驚人創新稱為梅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 我認為梅迪奇效應將成為創業主流。因為在既定的熟悉領域中,受到既有經驗與習慣的囿限,再怎麼力求突破,總會在轉折處遇到競爭,即使是箇中高手也難以掙脫被預測、被模仿甚至被打敗的宿命。反之,若能將原本不相干領域的知識或素材融合一起,就有機會開創難以競爭的新局,或是『藍海策略』一書所說的—無人競爭的市場。 在我最近的諮詢生涯中,遇到愈來愈多不務正業卻極為出色的創業家。出版編輯變燈畫藝術家、行銷主管從事家飾設計、議員助理變生理期專家、空姐變芳療與普羅旺斯料理專家…,他們出人意表的行徑不單純是『轉行』而已,而是找到了交會點。這些跨域新結晶的誕生,有的是將幾種專長融為新的『專業組合』,有的是與其他人的專業進行『智慧組裝』,而最常見的是兩種化學變化同時進行。我也彷彿身處六百年前的佛羅倫斯,見證和參與了一場又一場的「異場域碰撞」。他們有的是創造舊有行業的新規格,有的是直接發明了一個新行業,而一個個具有特色的事業品牌於焉誕生。 在專家高手不缺貨的年代,行行早就有了狀元。與其汲汲於搶下武當派第一高手的位子,不如兼擅少林、華山或峨嵋等各家精髓,苦練融合成獨門絕學,另創一派別人參不透的武功。神功既成,當市場機會來臨,你就是一方盟主。 〈文/張庭庭/甦活創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SOHOMALL風格品牌市集創辦人 網址:www.soho.com.tw〉

過去的創業者,只要想辦法在某個特定領域中做到最好,就會成功。因此有專家強調所謂創業四本-本人、本錢、本事與本行。意思是本人親自打理,本錢要足夠,要有經營本事,而且要從事自己有把握的本行。隨著數位時代來臨,新的商機﹑新的通路﹑新的科技﹑新的服務方式﹑新的商業模式紛紛冒出頭來,『四本』顯然面臨挑戰。 首先,『本人』當然責無旁貸,但這個時代不能流於單打獨鬥,要與『別人』結盟,還要善用『高人』指點。其次,『本錢』固然少不了,但現在投資『小錢』也可以有大作為,尤其智慧資本比金錢資本還要重要得多。再來,『本事』絕對少不得,而且光靠一樣本事絕對不夠,最好十八般武藝多練一些,還要多研究『時事』與懂得客戶『心事』。至於是不是一定得走『本行』,證諸許多成功案例,反而不盡然。當各種疆界藩籬打破了,業種業態重新洗牌,這個時代的創業者更需要透析環境後劃地稱王的氣魄﹑與運用科技重新排列組合的手法。 『博士工程師與薩克斯風專家』、『記者、中醫師與風水師』、『催眠師、占星師與插畫家』、『設計師、夜市剉冰女王與創業導師』…愈來愈多二合一、三合一甚至是雞尾酒創業的新組合紛紛出爐。無所謂『本行』,而是『跨行』或『打破360行』。 (閱讀全文…)

【創業漫談】經營趨勢-新行業與新商機的誕生

在知識經濟時代,個人要發財最主要的管道是什麼?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梭羅的答案是—創業。 在梭羅著作「知識經濟時代」(Building Wealth)一書中,提出了這個既新穎又世俗的觀點。「大富不靠儉,儲蓄無法變成大富豪。有錢人抓住機會,並且在極度不平衡的情形下勇於投資。洛克斐勒如此,蓋茲亦復如此。」「創業家這種觸動轉變的靈魂人物和角色無可替代,能夠贏得這場遊戲的創業家一定會有錢有勢。反之,缺乏創業家的經濟體制必貧弱交加。」梭羅打造的知識經濟財富金字塔中,社會組織位於最底層,再上一層便是創業家精神,其上才是創造知識、專業技術……等元素。從這個架構可窺知,知識之所以能轉化成財富,必須植基於完善的社會基礎建設,以及其孕育出來的創業動能。 創業致富的道理大家都懂,只是過去主要的創業資源如土地、黃金、石油、廠房、原料等非尋常人垂手可得,因此只有少數得天獨厚者能夠白手起家致富。但在知識成為主要新元素後,只要懂得創造、累積、轉化或運用,加上創新與行動力,富豪寶座手到擒來。 在社會變遷、世代交替、科技躍進與環境破壞等四大因素的交叉運作中,及傳統價值與社會禮俗不斷遭受衝擊與挑戰下,混沌不定時代已全面襲來!處於這個「沒有永遠英雄,亦無成功典範」的年代裡,在過去的歷史軌跡與成功模式隨時可能成為昨日黃花過眼雲煙的同時,新商機卻也因此不斷地孕育而生,是以新行業亦可能隨時出現。 (閱讀全文…)

【品牌庭聽看】你有沒有創業家基因?

彷彿不久前,王永慶、施振榮等白手起家的故事被奉為經典,對市井平民來說,只宜瞻仰,不敢項背。創業被視為一場華麗的冒險,成功便躋身傳奇,失敗小則流於笑柄,大則頃家蕩產。這種拿金錢、名譽、青春當賭注的遊戲,敢玩、玩得起的人究竟不多。別說大資本創業,即使是小規格起家,甚至只是經營個人工作室,一旦要尋常人放棄穩當收入,投入一個勝負未卜的戰場,怕是有些沈重。 曾幾何時,「創業」,尤其是「微型創業」突然掙脫非主流的宿命,一夕間成為顯學。拜不景氣與高失業之賜,絕大多數人赫然發現,昔日賴為支柱的工作穩定感已經不復存在。不管是無奈轉換跑道,還是積極尋求生涯備胎,被動型創業與防禦型創業的族群人口甚至超越了單純為圓夢而創業的企圖型創業者。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