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庭聽看】手工藝人的品牌江湖路

文 / 張庭庭 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老祖宗傳下來的各種手工藝千百種,投身其中的手藝人也各具姿態。有專門創作藏品、國禮級別的藝術大師,有具備一定美感的文創禮品創作者,有供應旅遊紀念品的匠人,還有更多仍在困惑中找定位、找出路的有志者。大師萬中選一,匠人產值低,對於大多數手藝人來說,往工藝文創品牌邁進,或許是最佳出路,但從工藝品到工藝品牌是一段艱鉅旅程。

創作得出來叫作品,能夠量產叫產品,銷售得出去是商品,賣得了高價便成精品,被讚頌禮敬乃是藏品。太多手工藝者深陷文化傳承與技法迷思,仍停留在作品層面,做工或許精良,但曠日廢時,成品也不一定具備市場吸引力。一個成功的工藝文創品牌,除了精進技法、傳承文化,還要關注特色個性、創意轉譯、設計美感、情感溝通量產模式

特色個性

工藝品很多都是文化資產甚至是非遺,需要大力保存。長期以來,處於受保護的框架中,大家似乎習慣把文化公共財直接變成自家創作,傾向於臨摹古人餘韻,少有人把老祖宗遺產轉譯成有個性的現代語彙。不管是木雕、石雕、陶藝、漆藝、繡工…,老見山水花鳥佛像等造型或圖案,總覺千篇一律。

這樣就造成兩個問題,一是作品缺乏辨識度,沒有記憶點,自然無法形塑品牌;二是難以讓年輕人與外國人產生共鳴,市場吸引力薄弱。在供過於求,競爭激烈的市場,一些沒有特色的大眾臉商品,即使工法講究、手藝出色、材質優良、製程嚴謹,終究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一個成功的文創品牌,除了懂得向所屬的文化就地取材,還會加上自己的專長興趣、人生洞察、時代觀照,搭配最新技法、調控火候來重新演繹文化蘊涵,甚至融合東方與西方,讓工藝創作長出新的生命,也創造自己的專屬品牌符號。

幾年前在重慶因緣遇見經營夏布工藝的三億齋創辦人楊青,她很想做出既傳統又時尚的夏布文化。和她去了一趟榮昌的夏布作坊,聽她訴說青春年少時的種種叛逆與浪漫,以及追逐天高地闊的流浪嚮往,腦袋中立刻浮現三毛的影子。楊青的書櫃裡正藏有一堆三毛的書,年輕時背著吉他彈唱橄欖樹的餘音猶在迴盪。我彷佛在夏布縱橫交錯的質樸紋路中,看見楊青早年奔波南北、放逐東西的生命經緯。於是厚重老氣的「三億齋」變身為時尚人文的「感懶樹」,象徵走過流浪青春,重新感受天地放曠,步調從容慵懶的悠然淡逸。品牌塑造由千年夏布的悠遠歲月切入,結合創辦人的生命歷程,擺脫夏布產品落入民族工藝與觀光紀念品的窠臼,把千年的感動轉譯成現代的時尚語彙。

「三億齋」 (「感懶樹」前身)
時尚人文的「感懶樹」

另外一些例子,一家叫色魔漆坊的品牌,以環保金屬漆運用北美流行之仿飾漆技法,重新賦予廟宇拆下之古窗花新生命;一個叫璽賞SheShine的品牌,將英國金工飾品技法與台灣鶯歌陶瓷結合;一個出身織品系的珠寶設計師,以旗袍緞布與施華洛奇水晶或有色寶石編織成歐洲宮廷風首飾,品牌叫做SLyn織璘。

「色魔漆坊」仿飾漆技法為古窗花賦予新生命

創意轉譯

塑造特色個性經常是一種創意轉譯。有人憂心揉入個人色彩或加入新元素之後,是否會唐突甚至扭曲傳統文化?但文化本就是人為產物,應該與時俱進而非固步自封,最好還能融入國際視野。我有個客戶「河洛坊」,創辦人林老師是個戲棚下長大的孩子,在廟會文化浸濡下的他,多年來致力於台灣精緻布袋戲偶工藝的創作行銷。除了傳統戲偶角色,「河洛坊」還有個服務,即幫客戶量身訂做特製戲偶。我幫這項服務命名為「唯偶獨尊」,取其一語雙關〈確實是只有一尊〉,也拿「偶」「我」不分的台灣國語開個玩笑。

曾有一家在台德商公司,全體同仁為了歡送高階德籍主管任期屆滿回國,請「河洛坊」設計獨特禮品。林老師依照主管的樣貌創作了一尊將軍戲偶,再製作一個迷你布袋戲棚,旁邊搭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歷史上有名之五虎將。收到這個特別的送別禮物,德國主管興奮激動到幾乎落淚,可以想見他回到家鄉之後,可以拿這組「戲班子」的故事驕其親友好一陣子。

「河洛坊」創辦人林銘文老師與特製戲偶

設計美感

許多手藝匠人精於技法,卻少了符合當代審美觀點的設計力。而一些設計師,有時需要傳統工藝來增色自己的作品。匠人不必執著於獨立創作,開放心胸與服裝設計、建築設計、產品設計…等領域的設計師搭配協作,便能產出兼顧傳統與時尚語彙,可融入消費者日常的實用產品。例如我曾輔導的一個公益工藝文創品牌繭裹子,設計師發揮想像力,運用尼泊爾製造傳統陶甕的手藝,與異地匠人合作生產出獨一無二的漂亮咖啡杯。

「繭裹子」融合尼泊爾傳統陶甕裝飾手藝的咖啡杯

而設計美感不光是產品設計本身,包括商品包裝、搶眼CI、展場陳列、促銷文宣、員工制服…甚至是經營者的穿著打扮。一份個人風格、一些感官設計、一種空間氛圍或一個動人故事,要如何由內到外,在每項細節呈現中扣緊品牌特質,讓消費者透過視聽接收,產生絕妙感官衝擊,正是文創品牌的第一眼關鍵。

情感溝通

除了美感,與消費者進行淺顯易懂的對話溝通也非常重要。真正有美學鑑賞力的消費者屈指可數,商品展示櫃中,除了價格標示,若其他文字說明寥寥可數,非內行人的觀者需憑自己的想像力,去揣測創作者的用心並試著將價標上的數字與商品劃上等號,那可能為難、嚇退了一幫人。

許多文創業者常感嘆嘔心瀝血之作恨無知音賞,但世間如鍾子期光聽琴聲就能辨出高山流水者,有幾人?幸得陽春白雪賞識固是人生樂事,感動下里巴人且讓老嫗能解,也許更有價值。對自然的憧憬、對歷史的緬懷、對人情的關照、對自身的內省…,這些靈感與情緒化作工藝,商品只是最後呈現。季子掛劍,伯牙絕弦雖為千古佳話,但知音寥落畢竟遺憾。手工藝業者得重視與消費者溝通,讓平凡人也能成為懂你的知音。

量產模式

手藝文創業者多半產能受到侷限,有些創作者苦於找不到量產途徑,有些則認為大量生產會褻瀆作品的質感或遭人仿冒而敬謝不敏。在維持創作精緻手感與回應市場大量需求之間,到底有無兩全其美的解套之計?

1.開模有術,培養師傅
工藝品與設計飾品由於手法細緻精巧,相對開模的難度也非常高。除了需要技術精湛的老師傅配合,與設計師的默契培養也非常重要。長期為迪士尼與台灣公部門代工設計精緻禮品的京緻坊,便花了多年時間培養合作班底,確保設計師雕刻出來的海底水晶宮、童話城堡、老建物…,一道屋簷、一個窗櫺…,每個細微的做工都能被精準翻模,有如設計師親手捏塑,如此製造出的產品便能兼顧質量。

2.模組零件,創意組裝
開模的成本畢竟很高,在尚未確定有單的情況下,每個產品都以開模方式量產,不是所有人都負擔得起。有個飾品設計師設計了一款有許多顏色的造型小花,並開模大量生產。這個小花飾變成他許多作品的共通零組件,項鍊、耳環、杯環、珠寶書籤、眼鏡鏈…,既保留手創質感與創意變化,又具備模組生產的效益。

3.拆解流程,分段作業
很多手作工藝品其實也可以仿效工廠生產線手法,將所有工序拆解成一個個流程步驟,較講究或高難度的程序由自己掌握,工法簡單的步驟則以外包方式作業,只要做好品質管控即可。

4.多元應用,一舉數得
我曾遇過一個販賣手繪布包的學員,苦於製程長而價位卻無法拉高。其實他的動物手繪圖案非常有特色,只是在一個一個布包上作畫未免太沒效益。如果同一個圖案可以出現在不同產品上,甚至提供授權,就能走出不同格局。這種方式適用於擅長插畫、書法、彩繪、篆刻等創作人才。

工藝的本質並非造物,而是以物傳情;工藝的價值不在技法,而在撫慰人心。工藝品牌江湖路崎嶇多棘,唯有志者得以一路披荊,懷夢前行!

原文刊載於重慶《中華手工雜誌》2019年第2期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