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庭聽看】你有沒有創業家基因?

彷彿不久前,王永慶、施振榮等白手起家的故事被奉為經典,對市井平民來說,只宜瞻仰,不敢項背。創業被視為一場華麗的冒險,成功便躋身傳奇,失敗小則流於笑柄,大則頃家蕩產。這種拿金錢、名譽、青春當賭注的遊戲,敢玩、玩得起的人究竟不多。別說大資本創業,即使是小規格起家,甚至只是經營個人工作室,一旦要尋常人放棄穩當收入,投入一個勝負未卜的戰場,怕是有些沈重。 曾幾何時,「創業」,尤其是「微型創業」突然掙脫非主流的宿命,一夕間成為顯學。拜不景氣與高失業之賜,絕大多數人赫然發現,昔日賴為支柱的工作穩定感已經不復存在。不管是無奈轉換跑道,還是積極尋求生涯備胎,被動型創業與防禦型創業的族群人口甚至超越了單純為圓夢而創業的企圖型創業者。 政府的創業輔導案不斷應運而生,各大媒體創業相關報導或所謂教戰守則接二連三,從婦女創業、中高齡創業到青年創業,創業風如火如荼,創業學習儼然變成一種顯學。 但「創業」其實是一個複雜而籠統的名詞,隨著行業別、規模別甚至創業者個人的專業、人脈、資金、性格、資源及創業動機等變數的牽動,其風貌與風險可差以千里。過去中小型製造業或科技業創業的模式就很難完全套用在現今小型服務業創業上,其中學問真的是橫看成嶺,側看成峰,無法簡單一言以蔽之。也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深刻體會蘊含其中的滋味與智慧。而即使是創業過來人,受限於個人行業與專業,也只能給你一條象腿或是一隻象鼻的輪廓,很難提供一整隻大象的全貌。 創業沒有大師。即使成功如比爾‧蓋茲、王永慶,他們的撇步也不見得適用於你。但創業的確需要學習,需要花時間、花心思學習創業的共通技巧,學習了解自己的優劣勢,更需要從每個案例、每個講師甚至同學的建言中理出脈絡,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案,同時挖掘寶貴的創業線索與資源。我們開課並非因為我們是專家(事實上我自己有豐富創業挫敗經驗),而是我們有能力幫大家組織、整理創業所需的知識與工具,並找來每個領域最能勝任的講師(他們多半也有豐富創業挫敗經驗),然後創造出分享智慧、交流資源的珍貴平台。 在如今這種時代,每個人多少都該培養創業家基因。經常有媒體問我,什麼樣的人適合創業?其實這問題在這充滿多元與可變性的年代,並不成立。絕大多數人不適合王永慶、施振榮的創業模式,但是在千百種創業模式中,一定有與你速配的。實體還是網路?公司還是工作室?獨立開店還是加盟?專職還是兼差?設計工作室還是咖啡店,還是兩者複合?要不要合夥?…諸多問號,以你的個人條件、籌碼該從事什麼行業,成立什麼事業架構,其實都有答案。 10多年來講授過8百多場創業課程,接觸超過5萬人次的學員,我發現創業基因的確可被激發,尤其在同儕磁場效應的催化下,原本是上班族或家庭主婦的人也朗朗念起生意經。如果你不想有一天當了老闆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老闆,就從現在一點一滴修習創業學分吧!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