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庭聽看】藝商當道,富而好美

文:張庭庭 /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當一個產業逐漸沒落,有的遷廠,有的歇業,卻還是有人繼續欣欣向榮,而且營收年年大幅攀升,這其中的關鍵因素何在?

日前因公去拜訪台北布商公會理事長,也是喬大企業的陳新典董事長。位於迪化街附近的辦公室佔了最頂端的三層樓,挑高的綠化空間加上一望無際的高樓視野,暗喻了主人的胸襟。更特別的是整個辦公室彷如畫廊,牆上處處可見名家畫作,與迪化街布商予人傳統保守的印象大相逕庭。

喬大的主力產品是印花布,工廠位於土城,產品行銷全世界。二十年前台灣的印花布工廠有兩百多家,現在只剩七八家,真正賺錢的也是寥寥可數。而喬大的年收不但以億計算,且年年維持高成長,連金融危機也不構成威脅。貧苦出身、行事低調的陳新典不否認獲利豐厚的事實,因此近年他多默默從事公益。

當我問他,長期研究與收藏繪畫藝術,是否對他經營事業有關鍵性加分效果?他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原來他們家印花布所用的圖案多來自國外知名畫家或設計師作品,每一張版權動輒上萬。但這些圖案並非直接就能使用,還得經過細密思量後加以修改。他現場拿起幾塊布料侃侃示範解說:包含顏色的搭配比例、色層的深淺變化、花紋圖案的大小與位置、線條交錯的走向…等等,因為畫作是平面的,布做成衣服後卻是立體的,而西方人與東方人身材不同,布料圖案上一個看似小小的差異,變成衣服後的氣質感與飄逸感卻能天差地別。

而關於圖案初稿的挑選到修改細節的判斷,除了多年被客戶鍛鍊出來的實務經驗之外,深厚的時尚敏銳度以及色彩美學素養更是功不可沒。花布的雅俗之間,價格便反映出價值。當衣服從蔽體保暖功能提升到賞心悅目層次,布產業也必須從昨日傳產變身為今日文創。這樣的趨勢不是只在布產業發酵,就如蘋果電腦不認為自己是電腦公司,自詡核心競爭力是設計,而不是技術。賈伯斯崇尚美學,陳新典醉心藝術,少了美學設計這個環節,許多傳統甚至科技企業也只能停留在昨天。

問陳新典為什麼不用國內畫家或設計師作品?他憂心指出,台灣沒有真正的布料設計師,只有修改的人才。他認為這是因為台灣的美學教育基礎不夠深厚,「台灣廟宇文化太強勢,侷限了孩子對色彩與文化的學習認知。」

但我其實沒這麼悲觀,台灣並不缺乏美學創意人才,只是一直難以與商業完美接軌。若說產業經濟是良田萬頃,美學創意便是源泉活水,要有懂得美學的經營人才開渠引道,才能有效注入活水,灌溉良田。否則任由創意到處奔竄或自己挖個小池塘,很快就會枯竭。

美學素養非一朝一夕可成,也不見得立竿見影反映在企業營收獲利上。但點滴紥根,必有進境。奸商不可取,儒商不可求,利己利人的藝商何妨多多益善!

(本文於2011年01月06日刊載於經濟日報經營管理版「文創MBA專欄」〈藝商當道  富而好美〉)

(左上圖引自http://www.gettyimages.com/detail/85920164/Flickr)

〈品牌故事〉讓吐司擁有生命─四方屋的故事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