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庭聽看】科技稱臣,內容為王

將文化與科技融合,是目前兩岸推廣文創之大勢所趨。將文字、圖像與影音等內容透過數位技術加以整合或運用,台灣叫數位內容,大陸稱數字內容,而各式各樣的應用科技不斷出爐,包括三D科技、互動科技、行動科技、影音辨識科技…等等,可以電視、電腦、電子書、手機等各種載具眩目呈現,而結合傳播功能之後,便成了數字媒體甚至數位通路。

日前,在西安某個文創產業園區,無意間碰到三個在地年輕人,他們開發了一套數字美術館的軟體,想要爭取政府青睞,運用在西安最近大力建設的各個文物博物館。軟體其實不特別,就是類似Google街景的技術運用到室內環境,讓人有如身歷其境逛博物館。這個技術我之前初次見到時驚歎不已,但幾次看過不同團隊開發的成品之後,已經見怪不怪。

「這個技術在西安不是只有你們會做吧?」年輕人點頭承認。「那你們是做得最好的嗎?」猶豫了一下,年輕人搖頭。「那你們的核心優勢是什麼?」三個人面面相覷,一個人開口了:「我覺得是西安歷經13個王朝建都的深厚文化底蘊。」說得好,西安的文化資產的確雄厚,但不是他們三個人專屬的。「你們如何取信政府,案子應該交給你們做?」「我們的投資者有人脈關係。」圖窮匕現,原來最現代的科技,還得依賴最傳統的門路來爭取表現。只是其他技術團隊難道沒有人脈奧援?

這三個年輕人其實是美術學院畢業的,對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帝后將相、文人藝匠遍地埋骨的土地上出生長大,對於故鄉的文物藝術理當有一種獨特的理解與詮釋。我認為,這才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優勢。

西安的文化產業工程,第一步是把埋在地下的搬到地上;第二步是要把死的〈靜態〉變成活的〈動態〉,再來就是把實體變成虛擬。而把原本具形體的文物加以數位化,是再生;把文物內涵解構,重新賦予現代觀照,是原生。文化要活起來,技術只是工具,豐富有料的原創內容才是決勝關鍵。偏偏高明技術到處都有,有料內容則難尋。

這當然不是西安才有的難題。前陣子,兩個經濟部官員找我閒聊,提到數位相關產業扶植政策。其實這些初生之犢的技術團隊,需要的不一定是大筆資金或是寬闊辦公房舍。連小朋友都會寫APP的年代,如何自己產生內容,或與適合的內容提供者串接,進而創造穩定獲利模式,是數位技術團隊的首要課題。

浮雲蔽日不見長安,撥開眼花撩亂的雲霧,繁華盛景其實就在近處。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