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庭聽看】站在古人的肩膀上

「…伐木許許,醴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有機棉服飾「許許兒」的名稱靈感來自詩經小雅篇,「許許」指的是伐木時眾人共力之聲,紡織業與服飾製作的整個流程,正是需要好多高手的投入。

陜北一帶早年有一種習俗,鄉民在農閒時會離開家鄉往外地各處去遊蕩玩耍,當中有些人會在背上掮著一把刀兩把勺子,隨走到哪兒,便以烹廚手藝來為人「辦桌」,順便給自己混上一頓旅途上的溫飽。這種人被稱為「勺勺客」,而陝西菜館「勺勺客」的命名即源於此。

借用歷史文化典故或名人軼事來命名,是品牌文創化較為省力的方式。但要用得令人拍案擊掌,還是有一些講究。下焉者直接以著名古人直白命名,如華陀〈醫藥養生類〉、西施〈美粧保養〉之類…,雖然直接淺顯,但缺乏想像空間。除非能為品牌專業加分,也有專屬辨識性,如李時珍本草屋,否則欠缺精彩。尤其是強調意境的產品,乞靈於古人時最好多點餘韻。

最近在成都一個大型博覽會看到兩個酒的品牌,都拿善飲的詩人做文章,但高下立見。一個品牌來自四川眉山,標榜是大詩人蘇東坡的故里,酒的名字就叫「蘇東坡」。另一個酒牌則名曰「天子呼」,明顯典出杜甫的詩:「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雖不言李白,但狂傲才子醉後灑脫不羈的性格卻被巧妙移植成品牌精神,活靈活現。反觀「蘇東坡」,瓶中也許是佳釀,名字則淡如白水。或者可從蘇軾「臨江仙」一詞取材:「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何不取名「三更歸」,以表詩人縱飲的豪興與烏台詩獄劫後餘生的超脫曠達?

說穿了,向古人草船借箭只是手法,表達品牌性格才是根本。不管是「孔子笑」、「老子曰」還是「莊子夢」,總要有一番產品想傳達的境界哲理,以吸引心有戚戚焉的消費者。而且名稱若能吻合品牌自身特質,便更加傳神貼切,例如「許許兒」不止集結設計、紡織、打版、裁縫…眾人之力,也是創辦人父女的家族姓氏;「勺勺客」創辦人本身就曾遊走陝北習學廚藝,餐廳落腳台北,也把陝北的普通詞彙帶到台北,變成了專屬關鍵字。

成都國際會展中心附近有個從飯店延伸出來的小型商業區,玻璃帷幕大樓高聳入雲,大樓底下半截卻是黑瓦飛簷、古色古香的建築。底下仿古建築群裡,有優雅餐廳,有質感精品,也有俗不可耐的蔘藥行。

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不一定更高。唯有品牌自身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才能藉歷史的厚度與動人的典故,來墊高品牌的形象質感。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