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庭聽看】不是數學題,是化學課!~傳統產業如何迎接互聯網+(上)

喊了很多年的互聯網思維,已經不足以涵蓋正在發生以及即將發生的產業革命,它已遠遠超脫網路產業的領域。而互聯網+,字面上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但這並非簡單的加法公式。不是成立電子商務、開始臉書行銷、用Line貼圖吸客就算大功告成。互聯網+其實是藉數位科技與聯網工具的日新月異,讓各行各業顛覆以往運行鐵律,或是異業碰撞擦出火花,形成新商業模式、新業態。一加一不只大於二,還可能大於一百甚至一千。換言之,它並非數學習題,而是變化無窮的化學效應。

互聯的不只網路,還有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更突破時空限制與行業藩籬。互聯網+的概念與實踐,不只徹底改變企業生態,也顛覆人們的生活方式,這在中國大陸尤其明顯。以下是我觀察幾個互聯網+產生的明顯變革與大陸市場案例、經驗分享:

■生產端與消費端直接互動

傳統模式下,企業依照自己對市場的分析解讀來生產產品或服務,經過層層中間鏈結接觸消費者,由消費者被動接收。如今拜互聯網之便,中間流通與溝通環節大量被省略,供應方與需求方可以直接打交道,甚至做到客製化,因而誕生無數可能商機。影音、遊戲、網路小說、圖像授權等內容產業早已一指直達、任君擺佈不說,現在大陸各行各業的講師,也能透過萬能的微信,招生、收費、授課一指搞定。就連傳統物件也能讓顧客隨心所欲,如淘寶上一些家具賣場,同一款式的桌椅不僅可以讓買家選擇材質、顏色、配件,還接受顧客自行指定的圖案量身訂作。

■產品導向變用戶體驗至上

當生產與消費溝通零距離,所有行業都變成了服務業,包括最傳統的製造業。企業必須學習將焦點從自身產品或服務,轉移到用戶的體驗與感受,並且線上線下找到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與共鳴。2012~2013年輔導的夏布服飾品牌「感懶樹」 早已成重慶的文創標竿,創辦人楊青於2015年底在四川的TED演講,以〈種下一棵感懶樹,找到回家的路〉為題訴說創業心跡,打動台下無數人並獲得資金挹注。2016年,團隊再次應聘為品牌拔高形象,並為其大型新賣場操刀。

我們以此為主題來打造這個空間,運用梯田、鏡射、光影三大視覺元素,將品牌精神透過空間展演體現,訴說「流浪,是為了回家」的品牌心境。鏡子的大量運用,讓感懶樹的空間被投射出各種不同角度的影像,再加上巧妙的燈光運用、會心文案與商品陳列,虛實之間,情景交融。周末還舉辦各種手藝講座與DIY活動,讓更多人通過感懶樹,照見內心本真,找到回家的路。品牌於是成了一個傳遞愛與美的場域,粉絲自動集結成立微信群組,分享穿戴某件商品的感動,也分享各自的生活與工作,有些粉絲甚加入成為股東,讓感懶樹不斷開枝散葉。(未完,下期待續)本文轉載自《震旦月刊》20173月號,No. 548

感懶樹星匯兩江空間 手藝DIY活動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