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庭聽看】想像品牌 VS. 寫實品牌

電影情節有憑空想象、純屬虛構,有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兩者都可能感人肺腑,叫好叫座;也都可能不知所云,譁眾取寵。

品牌形象也有想像與寫實。

某牌咖啡氣質粗獷如西部牛仔,某牌泡麵是媽媽味道的化身,某牌口香糖最能化解上班族壓力,某銀行扶弱仗義是小市民代言人…。這些產品形象的塑造,多半來自才華洋溢的廣告人,原本平淡無奇的產品,經過所謂市場調查與天馬行空的創意包裝,突出的個性就跳出來了,透過明星代言與各種媒體大量滲透洗腦,左右了人們的消費想像。至於真正生產創造這些產品的人是誰?他們的舉手投足跟產品形象是否吻合?不是那麼重要。

這是想像品牌。

寫實品牌,顧名思義就是將品牌創辦人的生命體悟、價值好惡或行事風格,忠實反映於產品或服務的內涵,並設法將其提煉後形之於外。透過故事的精彩、文案的動心,視聽嗅觸味等感官的驚豔,一點一滴傳遞遠颺,先找到一群惺惺相惜的鐵桿粉絲,再逐漸擴大顧客圈,如漣漪般層層開展。網路社群媒體興起,更提供了推波助瀾的強大動力。

想像品牌多半是財團或大型企業旗下的品牌,擁有雄厚行銷資源,對於市場有著呼風喚雨的實力或企圖心,他們想當領導品牌或第一品牌,本質上是競爭導向的思維,策略建構由外而內。寫實品牌則多半是白手起家,品牌形象就是經營者的外顯樣貌或是心靈映照,而這個事業正是其自我的延伸,一種舍我其誰的情懷,本質上是成就導向的思維,策略建構由內而外。寫實品牌雖然多半規模不大,但有不少最終也成了世界級品牌,擁有跨國界龐大忠貞粉絲群,如蘋果電腦、香奈兒甚至女神卡卡。

這兩者孰優孰劣難以定論。在行銷領域中,目前虛構路線還是主流,因為掌握話語權的行銷策略專家大部分是為擁有預算的大企業服務。但缺乏行銷預算的文創或中小型企業想走想像品牌之路,肯定窒礙難行,因為資源明顯不對稱。

寫實路線的品牌建構講究忠於自我,最忌虛矯浮誇,但並非直接裸裎以對。它需要細膩的人文淬取與市場轉譯,絕不是找個寫手編撰一篇感人的品牌故事那麼簡單。每個人的經歷曲折各有千秋,有時候,得在浩浩江波中,菁取一瓢;有時候,要在看似乏善可陳的大片風景中,剪影驚鴻一角。這些來自生命底層的浮光掠影,經過重整定調,可能就是品牌最牽動人心的註腳。

前幾天在重慶嘉凌江邊,乍逢客戶「感懶樹」的一位鐵桿粉絲,他激動問我:「你們幫「感懶樹」寫的每一個字,擺的每一個姿勢,都敲到我的靈魂裡去,這些精彩的靈感哪兒來的呀?」

我回答他:「精彩的是青兒〈「感懶樹」創辦人〉的人生,我們只是扮演忠誠的知音與翻譯。」

寫實,是為了寫情、寫意。真實感悟添上幾筆詩情畫意,就是人文品牌的成功心法。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