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庭聽看】在人文情感與消費洞察間定位品牌座標

/張庭庭 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愈來愈多企業開始談品牌這件事。不管是新創品牌、既有品牌想脫胎換骨、或是OEM品牌要轉型成OBM。可喜的是,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談品牌,不是取個響亮的名字加上美美的CI設計與包裝就可以,但面對一群喜新厭舊而且被各式商品轟炸過度的消費者,如何建構一個能被看見、被接受、被認同、被辨識、被讚嘆甚至被流傳的品牌,是一件不容易的工程,尤其對行銷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更在意品牌該怎麼佔有一席之地。商場如戰場,當顧問或廣告公司拿出一堆市調數字,縱橫交錯的各式圖表,橫看成嶺,側看成峰,直線曲線上下左右掃過一回,雷射筆指出圖上的一個小圓點,那就是等待拂曉攻擊的諾曼地了嗎?

傳統品牌行銷的基礎是建立在競爭思維上,假設消費者心中都有一座精準的座標量尺,會精明地權衡比較,於是不同品牌各自挾其優勢,分別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割地封侯瓜分市場版圖,彼此還要分個高下,爭搶市場龍頭、領導品牌或第一品牌的寶座。這在一個產業只有幾家品牌存在的情況下是成立的,但是當絕大部分產業充斥大大小小、知名無名各式品牌時,光是SWOT分析、STP分析、競爭者市調等理性研究,顯然不足以讓新進品牌或弱勢品牌取得位置或一舉翻身。例如一個新的小型休閒食品品牌只在網路銷售,超市與賣場貨架不見它的身影,那它去跟統一、味全等大廠的品牌做競爭區隔的意義何在?何況現今產業的定義日漸模糊,跨業種不稀奇,不時還有前所未見的新行業誕生,根本無從比較。

以分享代替競爭

這幾年從事品牌輔導,經驗一再告訴我,建構品牌的關鍵,不在能否超越競爭對手,而在能否創造分享價值。現在的消費者除了貨比三家,購買前也愛搜尋資訊參考別人意見,購買後還會上網分享自己的觀察或使用經驗,而消費者分享的內容除了商品本身,更有依附於商品背後的故事,因此顧客才是品牌座標的依歸。

如何找出一個品牌的獨特定位?企業創辦人或經營團隊的故事或人格特質,往往就是最佳X軸座標。不管是對夢想的熱情 、對族群的關懷、對土地的虔敬、對文化的執著、價值觀的堅持、兒時記憶投射、人生際遇體悟、特殊專業組合或是生活風格與美學獨特主張等等。例如將珠寶與插畫藝術融入生活小用品,創造「生活珠寶」新概念;頑童性格的設計師讓家具透過拼圖、堆疊、錯位甚至裂紋等方式,提出「互動家具」新主張;台南女兒把對家鄉虱目魚美食的熱情化為行銷國際的創意商品;家裡有不肯乖乖吃「藥藥」的過敏兒,於是創立「讓寶貝的身體與嘴巴都說Yes」的糖果式兒童保健食品品牌;熱愛國畫書法與傳統樂曲的茶商,以「琴棋書畫」勾勒品牌意境,將製茶過程、茶湯喉韻與色澤加上人生體會融於一爐…。

情感張力,舍我其誰

這樣的定位方式,充滿人文情感張力,也讓品牌有了舍我其誰的獨特風格。但品牌定位並非自己說了算,因此還需具消費者洞察的行銷訴求做為Y軸,包括訴諸懶人商機、痛苦商機、童趣商機、美感商機…等等,再從中交集定義出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位子。由於與消費者有交集,引起共鳴之餘,顧客主動幫忙口碑相傳的例子不勝枚舉。這種模式不只適用於個性品牌,即使已經有一定規模的消費性產品品牌,依舊可能回溯最初,發現動人往事從而再現品牌新風華。

例如最近有個客戶是著名的奶茶品牌「3點1刻」,與創辦人深談後發現,這個品牌源自於一個茶農出身的子弟,為了解決家鄉茶葉滯銷影響茶農生計的問題,運用家族百年相傳的調茶與焙茶技術「朱氏香焙」法,以台灣茶為根基把不同時令、不同茶區的茶葉依特定比例調和,再結合特殊製茶技術,獨門調製出絕佳口感的茶包式奶茶,即使原本被認為是次等的夏茶、秋茶,只要經過這番獨門功夫,口感立刻不同。這些點滴故事與特殊Know-how,原本只深埋在經營者心中,殊不知這正是品牌得以被辨識與流傳的特點。

在我與許多企業主溝通的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人當局者迷,看不到自身的特色,或是忽略手上握有的寶貝,也有不少人隱約有所感,卻苦於找不到適當詞彙表達。我的任務就是幫他們挖出深藏的寶礦,並且用精準語彙一言以蔽之。有獨特的品牌定位通常一段話甚至一句話就可以交代清楚,只是要找出這一段話要費不少周章。而這一段話放大加入情節與插曲便成了品牌故事,濃縮粹鍊後又可化為品牌Slogan,而每個商品、服務甚至獨家技術的命名與介紹文案,也都要與這一段話相互呼應。以上這些總和,便是一套完整的品牌論述,建立在明確的品牌定位基礎上。

品牌論述,能寫能說

品牌論述既是文字也是口白,企業從上到下、到經銷商都應該朗朗上口,在每一個可能接觸到顧客或潛在顧客的關鍵時刻,發揮臨門一腳的效益。其間有論理、有說情;有指物,有敘事,而且時時從消費者角度抒發。這樣做的目的,不只是為企業找到獨樹一幟的市場區隔,更要招來一群惺惺相惜的客戶。除了帶動消費,還可讓原本各自天涯的陌路人,在品牌精神的穿針引線下,交流情感,相濡以沫,讓品牌生命綿延不絕。

當然,品牌內涵不可能千年不變。隨著經營環境變化或目標顧客行為轉移,企業每隔幾年都應該重新省思品牌定位與論述,加以調整。例如7-Eleven不就從「你方便的好鄰居」、「有7-Eleven真好」一路到「Always open, 7-Eleven〈總是打開你的心〉」。

大企業打品牌,動輒上億上千萬廣告預算,搶的是市佔率。沒有天文數字預算的企業,如果要塑造品牌,靠的是贏得消費者情義相挺的心佔率。經營品牌與其把力氣花在如何跟同業較勁,不如把焦點放在如何讓顧客分享。最成功的品牌不是「第一品牌」,而是擁有一群消費者衷心支持的「唯一品牌」。

(本文於2011年2月21日上刊之工商時報〈文創〉版〈品牌文創〉〈建品牌說故事─打動消費者〉專欄)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Email